新經濟 | 聯名經濟的超聯集效益

聯名經濟的超聯集效益

大家看過《玩具總動員 4》了嗎?睽違 10 年終於上映了!我很有品沒有要爆雷 (但其實電影已經上映這麼久,沒什麼雷好爆了…),但這集中有個討論度超高的新角色「Forky」,這支性格很ㄎㄧㄤ的小叉子可是出現在許許多多的聯名商品上呢!像是跟 Adidas Originals 聯名的新鞋款就是非常吸睛啊~但是現在台灣還沒有推出… (為自己的荷包鬆一口氣🤣畢竟我懶得找代購)
「聯名」的概念其實一點都不新,但越來越的品牌趨之若鶩的希望,能透過所謂「聯名商品/ 聯名行銷」來獲取更大效益;然而到底為什麼這樣子的操作方式可以帶來優勢呢?來來來~繼續看下去!
本文老樣子共分為三個部份,先來淺談一下到底什麼是「聯名商品/ 聯名行銷」,又形成什麼樣的經濟效益、對品牌的意義,接下來,舉幾個轟動市場的例子佐證一下 (以為在加調味料嗎…👻);最後,當然就是小結啦~廢話不多說~就進入正題吧!


Section 1, 淺談聯名經濟效益

(以幾句廢話進行文謅謅的開場🙋🏻) 所謂「聯名行銷」就是指兩個以上的品牌,共同推出一樣商品、服務或活動 (當然也可以兩樣、三樣…一系列啦!);不同品牌擁有不盡相同的支持族群,藉由跟其他品牌聯名,可能可以接觸到原本不屬於自家品牌的客群。白話文來說,聯名其實就是你情我願的互相利用, 透過 leverage 對方的資源來獲取利益 ;聯名的操作模式,既是產品層面的創新、又兼具品牌建設的價值,非常符合「產品本身即是最好行銷」 的概念, 也就是從產品本身去驅動的宣傳價值。
聯名的核心其實是「粉絲經濟」,粉絲跟一般消費者的差別在於品牌忠誠度, 當消費者一旦建立起忠誠度,就會追著這個品牌跑;聯名的產物有個很具優勢的特點:一箭雙鵰、一石二鳥,一項產品能夠兼具兩種特色、價值,消費者得到的是,付一份價錢、獲得雙份價值!聯名商品的消費者含蓋了兩個品牌的核心受眾,讓原品牌在俘獲新消費者的同時,輻射更多元的消費群體。
另外,消費者對新產品的期待越來越高,但創新、研發的成本很高,聯名商品算是技術成本最低的創新方式之一,這對於較老舊傳統、研發能力較弱的品牌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突破口;產品差異性也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,而聯名產品則增加了產品的差異性,與市面同類產品做出明顯區隔,如此一來也能吸引不是核心受眾的客群,加強這群人的消費可能性。
近幾年來,透過「聯名」來創造話題的例子比比皆是,所謂「沒有曝光就沒有認知、沒有話題就沒有傳染力」;聯名的操作手法給商品曝光的理由,以及被關注的元素,同時在宣傳的過程中,稍稍脫離了單調的功能屬性,並加強在情感上的連結。若聯名能讓雙方激盪出既有包容又有創新的調性,那麼便能達到 1+1 大於 2 的效益,也就是所謂超出聯集的效益,當然啦,光說不練沒有用,所以下個部分就來看看幾個案例。

Section 2, 來幾個例子吧!

看準聯名經濟帶來的商機,很多商品種類、通路、品牌都連番推出聯名商品,像是只要推出新系列就造成話題的全聯甜點,又或者是找不同風格網紅聯名的服飾網拍品牌;而這些跨界合作到底帶來哪些效益呢?下面就來舉幾個例子討論一下吧!

#1 全聯 X Hershey’s 巧克力 – 系列甜點 (還有最新的「森永牛奶糖」系列)

圖片來源:YouTube 頻道「 柴鼠兄弟 ZRBros」

想當初,全聯預告要和 Hershey’s 推出聯名甜點,立即就在螞蟻人界形成了轟動, 這樣「品牌 X 通路」的聯名策略成功位零售業者帶來話題;全聯福利中心在「甜點」商品的著墨其實有跡可循,2016 年全聯的生鮮中心將甜點整合為「We Sweet」品牌,並一直以物超所值為主打,而如何提升這個新品牌的好感度、知名度,「借力使力」則是個很好的突破口, 經過消費者調查,巧克力是普遍消費者最受歡迎的口味,因此全聯開始與世界各大巧克力廠洽談,得到 Hershey’s 的認同後便開始以該品牌的原物料開發相關商品。
2017 年, We Sweet 首度與 Hershey’s 合作,帶起巧克力聯名甜品旋風,為全聯創造了 1.5 億元業績,共計銷售近 300 萬份商品,一舉成為全新的甜點界的新星。看準「社群媒體」以及「網紅經濟」的熱度與成熟度,一開始全聯便鎖定透過 influencer 為市場加溫,比起一般的廣告,消費者透過各種開箱文、開箱影片,更直接的認識這系列商品; 除此之外,現代人愛用社群來分享生活的「炫耀/ 比較心理」也是個助功,這系列商品打中消費者「別人都搶不到,我買到了!」的心態,甚至有人以收集到所有品項為榮。
2018 年, We Sweet 再度與 Hershey’s 合作,分析出現代人喜愛甜食,卻不喜過於甜膩的口感,因此將巧克力的濃度微調成更加濃郁;消費者的喜好隨時改變,跟上改變,才持續抓住消費者的心。與時俱進的研發角度也是創造聯名經濟效益的關鍵,尤其是多次與相同品牌聯名時,若沒有變化,還是很容易形成疲乏的狀態。

#2 Innisfree X Toy Story – 保養品、化妝品

圖片來源:Innisfree 官方網站

Innisfree 是個讓消費者好感度很高的品牌,主打將純淨島濟州精粹自然的恩賜融入產品,並將健康與美麗獻給廣大消費者; Innisfree 的英文含義是指純淨自然與健康之美得得以合諧共生的純淨小島。

圖片來源:品牌官網

Innisfree 與經典動畫 Toy Story 的聯名商品號稱 2019 最狂聯名,尚未上市,Innisfree 和玩具總動員的粉絲早已蠢蠢欲動;有趣的是,其實這波聯名並沒有什麼研發上的更新,而僅僅是針對名新商品進行主題式的包裝,以及推出禮盒。
如同在第一部分提到的:「聯名商品算是技術成本最低的創新方式之一」,Innisfree 透過與玩具總動員聯名來創造話題,同時接觸到 4 種族群的消費者,包括「原本就是 Innsifree 粉絲、對玩具總動員沒有太大熱忱」、「玩具總動員的鐵粉、對 Innisfree 沒有實質消費習慣」、「同時是 Innisfree 和玩具總動員的愛好者」以及「對 Innisfree 和玩具總動員都沒太深刻接觸、但被聯名話題吸引的消費者」,這就是一個超聯集效益的概念。
利用包裝來做為聯名核心的商品,一般不是原本就以好品質深植顧客心,且會讓消費者一再回購的商品 (也就是需求彈性較小);另一種就是在產品本質上沒有太大差異性的商品,像是護手霜,護手霜這類無差別產品就是聯名款的寵兒,除了氣味跟包裝,一般人無法準確分辨兩款護手霜的不同,在這種情況下,更吸引消費者眼球的設計元素就成為最大的購買驅動力,其實不難發現,韓國護膚品牌的聯名款一般都包含護手霜。

#3 Pazzo X 風格網紅 – 服飾

圖片來源:Pazzo 官網

我本身是個 YouTube 的重度使用者,因此 YouTuber 可以說是影響我購買行為的 influencer,近一年多來,網拍品牌與這些風格網紅的聯名合作越來越多;在網路深植你我生活的世代中,企業、品牌找代言人的選擇不再侷限於藝人,找所謂的「網路紅人」更能引起話題 (而且成本也稍稍低一些…吧)。
以 Pazzo 跟不同網紅合作的服飾為例,有在關注服飾網拍的女孩兒應該大多對「Pazzo」都不陌生, 因為不同的網紅有自己不同的穿搭風格、審美觀,消費者就可以很明確的依據自己喜歡的風格去進行消費;除此之外,有一定知名度的網紅基本上都會有死忠粉絲 (像我就是 Kelly Yang 的腦粉!),如此一來便可 reach 到這群精準客群,創造極高的提袋率。
讓我們來走走 Pazzo 跟網紅聯名的整個行銷程序,首先在品牌官網及網紅個人的社群媒體上都會有預告,而在上架前則會由該網紅進行直播及發布 YouTube 影片,上架後也會有持續的社群媒體曝光、並與粉絲互動。從品牌方的角度出發,這樣子的聯名合作方式,不僅能夠在網路上創造聲量,同時也充分運用了網紅經濟的力量;而對於這些網紅來說,他們也得到了更多的曝光渠道,並從銷售中或去利益,這樣子的運作模式帶來了雙贏的局面,同時也創造了超聯集的經濟效益。

Section 3, Conclusion

#1 想從聯名獲取超聯集效益,還是要注意些眉眉角角

聯名的價值遠不止觸動聯名雙方的粉絲群體,還能吸引更多潛在用戶,與不同品牌、人物、通路形成聯名,理論上將誕生無限玩法,覆蓋不同圈層,如果一個品牌能容納多種聯名方式,相當於聚合了多種創新資產;透過多方資源的統合,為品牌製造最大範圍的影響,便是聯名款的終極價值。
因為聯名合作的發生,消費者對品牌的感受多少會有所改變, 對於比較低階或低價品牌的價值是加分的,所謂的品牌質感將因和較高端品牌合作的關係,稍微擺脫它原有的層次;反之,對於高端品牌而言,品牌質感可能會稍稍折損,但他們可以接觸到另一個族群的消費者,換言之,大眾消費能力無法購買的品牌,可以藉此創造更貼近大眾的錯覺來激起他們對品牌的渴望。現今的行銷渠道可謂海陸空兼備,另為,產品的產出模式也越來越多元,千萬不要低估「聯名」所能夠帶來的價值,在諸多渠道投入針對性的傳播手段,並從各個方向推動聯名的曝光率及話題性,可將其行銷價值發揮到最大。
若真的期許從聯名這個策略中獲取超聯集的效益,那麼就應該先了解聯名真正的意義為何、可以為自家品牌帶來什麼效益,不能為做而做;除此之外,也應該要了解自身品牌的調性和主張,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合作夥伴 (應該要像找另一半般的謹慎,先了解自己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那個)。

#2 成功的聯名打破了「規格品」框架,帶來超越聯集的效益

在聯名經濟熱度高的消費趨勢下,無論是通路或品牌都在思考:如何突破自身既有的框架,希望能跳脫行銷戰術中最常見的「價格戰」,讓消費者能為了「價值」而進行消費。現下消費者在消費時注重「CP 值」,且在資訊通透的網路世代中,敲敲鍵盤、點幾下滑鼠就可以達到「貨比三家不吃虧」的目的;消費者精打細算,早就對哪些產品該賣多少錢了然於心,一旦訂價超過他們心裡的價格,就會被列為高價、CP 值偏低的品項。
上述的比價情形顯著呈現在「規格品」消費上,像是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麵包、蛋糕、衛生紙…等等,這些商品的需求彈性高 (= 消費替代性大),在與競業難有區別性的狀況下,容易大量生產,並漸漸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明顯的願付價格區間,通路的定價只能在此區間中,搭配促銷吸引消費者因「划算」來採購。
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,如何打破「規格」僵局,便成為一個致勝的關鍵;當平凡無奇、在哪裡買都差不多的一個布丁,冠上了美國巧克力大廠、日本牛奶糖老字號,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。 這個日常消費品突然間變得限時、限量、難取得,沖淡了消費者對「規格品」的既定框架,創造出耳目一新的印象,使得顧客難以對「非規格品」進行比較,得以突破原有的價格限制。
另外,在打破規格的同時,商品的溢價空間也隨之提升,消費者對聯名品牌的好感度、以及價值認同,能夠為其帶來超出聯集的效益; 像是全聯與 Hershey’s 推出聯名吐司,一舉將原先售價落在 20-30 元間的吐司, 拉升至 42 元,但依舊創造瘋搶的熱潮。(MurMur☀️我那時候還真的是等風潮稍稍過了才買到…)

#3 旅遊產業跟上了嗎?所有產業都適合跟風嗎?

在旅遊業中遊走,是該同步討論討論旅遊產業中的聯名經濟發展概況,前陣子滑 Facebook 看到旅遊新創 KKday 和內容網站 PopDaily 聯合發起「國際厭世日」;聲明寫道,這幾個多月以來,因為連假不足,台灣廣大上班族無法從事旅遊行為導致是非混亂與職業倦怠,特發表此聲明,旨在拋磚引玉,呼籲社會各界先進一同挺身支持上班族勇敢遠離世俗塵囂,短暫脫離厭世之氣場,並且解放個體身心靈的枷鎖。
雖然沒有實體的產品或服務產出,但像上面這個例子其實也可以算是聯名的一種,兩個品牌跨界聯合創造一個話題、活動,不僅引起雙方粉絲的高度討論,也透過抽獎與粉絲互動。

圖片來源:KKday 臉書粉絲專頁

在台灣,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、通路的聯名案例並不多 (如果「聯名卡」這件事不納入考量,嚴格來說其實沒有),但這是什麼原因呢?或許如果不是「實體」產品,在品牌的聯名上較難有「產出」;總而言之,並不是所有的產業或品牌都適合做聯名,適合的模式也不盡相同,如果二者的聯合無法達到 1+1≥2 的效果,只會比不聯名更糟糕。
如果旅遊產業真的想運用聯名來創新、突破,或許與名人 (不限藝人) 聯名推出旅遊產品、與供應商聯名去包裝產品、在提供給消費者的行李吊牌等備品進行與其他品牌的聯名 (或設計上的聯名);其實只要有了明確的目標及主張,同時堅守自己品牌的調性,並進行嚴格的評估篩選與規劃,那未嘗不能嘗試透過「聯名」來獲得超聯集的效益!


參考資料
1. 7-11與Godiva合作、全聯牽手Hershey’s!為什麼通路紛紛做起「聯名商品」?
2. 全聯 ╳ Hershey’s 聯名 引起收集甜點熱潮參考資料
3. 品牌行銷:消費者是否已對品牌聯名無感?
4. 聯名這塊新大陸,化妝品牌需要多久才能發現?